一开始开专页写分享时,凭的是满腔热血和一张厚脸皮。当接触的家长越多,就越觉得自己在共读方面的知识不足,我所谓的知识,是如何呈现更具体、更科学的佐证来说服更多家长进行亲子共读。在搜查相关的书籍时,发现了《The Read-Aloud Handbook》。
Jim Trelease,堪称美国共读的主要推手。他所撰写的《The Read-Aloud Handbook》自1979年首次出版后,被60多所师范大专院校采用为教科书。它也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韩文、中文等版本,读者遍布全球。
我手上那近360页的第七版,其实分了两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了在家和在课堂共读的概念与重要性、案例、科学研究发现等等。第二部分是他推荐的阅读清单,从无字绘本、绘本、参考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等等,加上索引、参考文献列表,实际上真正要细细阅读咀嚼的页数不到200页(这样有松一口气吗?!)。完整的目录内容请参考:http://www.trelease-on-reading.com/rah-contents.html
我就简单地列下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重点: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影响的是两代人。此话怎讲?我们和孩子共读,或许孩子对于共读没有什么具体概念,但因为他记得父母曾经每晚给他阅读的那份温馨欢愉,以后他自然而然也会与自己的孩子共读。作者本身就是个实证;我们家祖孙三代的阅读风气也是始于多多的爷爷。
2.学习语言是个浸没过程。婴儿如何开始听得懂父母说话,是因为父母不停地说不停地重复。孩子通过大量的共读可以听到平常与父母交谈中不会运用到的生字,这些生字的读音、意思、用法如果在不同的故事里频频出现,会慢慢地在孩子脑海里扎根。作者主张,当孩子所听到的词汇量多到一定的程度时,部分词汇就会变成他谈话中的用词;谈话中运用到词汇,部分转换成他的识字能力;再从识字转换为书写能力。
3.根据他的研究,美国孩子的阅读能力,在他们9到10岁的时候是个分水岭。在这个年龄,学校课本内容变成纯文字,就会明显看得出哪些孩子的阅读能力严重落伍,哪些超越同龄孩子。词汇懂得越多的小孩,在课堂上的理解能力会比词汇懂得少的小孩高,而且这个差距会越变越大。以我对现在华小课程的粗浅了解,我感觉这个分水岭应该出现得更早(悲~)。
4.书本的第九章,完全是冲着父亲们喊话的。小男孩的阅读能力以及学术成绩普遍上不如小女孩。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不是因为“男孩就天生比较爱玩”,而是父亲欠缺该有的榜样。大家留意自己的周围,爱阅读的大人以女性居多。为什么?幼教、家教或小学教师等与孩子接触较多的教职人员,女性占大多数。甚至在共读上,大部分与孩子共读的是妈妈而不是爸爸。爸爸们或许自己本身也不爱阅读,或许觉得这“细活”比较适合让妈妈负责。孩子,尤其是小男生,大都以父亲为榜样。所以即便小时候跟妈妈共读,潜意识里会觉得这是比较女性的表现,长大学成后,自主阅读的机率自然大大减低。
书中的内容还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但是既然这是小小读书会,我还是简略点。当然,这本书虽然有粗略地讨论美国的双语环境,但毕竟在美国学外语并非生死攸关(夸张了)。当共读和日常运用的语言都是同一种语言时,可以想象所带来的正面效果有多显著。因此,对于马来西亚华裔和印裔孩子的三语环境,这本书没有什么锦囊妙计。但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作为编写课程的参考资料。同时,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所有家长在共读的路上多一份激励,因为与孩子共读,才是赋予孩子最珍贵的财富。
哎呦!写这篇帖所耗费的脑力足够我写四、五篇共读分享了!
2 thoughts on “多妈小小读书会 《The Read-Aloud Hand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