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开复 著
书的前半部都在讲中国AI史,怎么从一个科技落后数十年的国家迅速发展成现在连市场摊贩也用电子钱包来进行交易。里面提到为何美国的几家巨头不能打进中国,要不然就是进军几年后就知难而退。美国公司的作风不能配合中国的民情和需求,本土的公司可以为了迎合百姓的口味,而不惜下任何功夫去提升自己的服务。这是美国公司做不到的。当然,中国的人力资源和政府的推动功不可没。
美国的硅谷(Silicon Valley)和中国的中关村一直被提到,也被比较。在21世纪要建立人工智能大国,必须具备4个条件:大量的数据、执着的企业家、优秀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和有力的政策环境。相比之下,中国比硅谷更占优势。前面很大部分都在比较美国和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让我感兴趣的是书本的后半部,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人工智能发展的四波浪潮:互联网智能化(Internet AI)、商业智能化(business AI)、实体世界智能化(perception AI)、自主智能化(autonomous AI)。我们的生活已经普遍进入了第三波浪潮,人工智能延伸至我们的生活环境,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便利。而第四波浪潮的自主智能化,人工智能能够看、听、做决策、处理突发情况,这是更高层次了。这会产生许多自主无人机,如全自动驾驶汽车。


我最关心的自然是这个第四浪潮会对我们未来造成什么影响,是好事还是令人担忧的事?每一场的工业革命,伴随而来最令人关注的不外是经济效益。之前几次的工业革命产生了蒸汽机、轧棉机、电力等给人类带来许多便利的科技。这些发明和技术会替代一些工作岗位,但也造就了一些新的职业,提高了人类福利。不过,这次的人工智能革命会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这会对人类有大幅度的冲击。人工智能会创造出显著的不平等,经济两极化更为严重。
工作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自我认可及生活意义的源泉。人工智能导致失业,这可能会让失业者失去人生意义。这与暂时失业不同,人工智能导致的事业会带来更大的心理创伤,因为该职业可能是永久性被机器替代。
在人工智能导致大量失业来临之前,我们可以重新构思,不让工作成为人生的全部。我们可以做的是重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些影响力投资及公义创业。利用科技打造一个有人情味、充满关爱的世界,让自己在爱和关怀里找回自己的人生意义。
在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会以协作机制共存:由人工智能负责例行的、重复性的优化任务,人类负责需要创意和战略思维的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人工智能能做分析性思考,但是有关创意和关爱的工作,它们不可能胜任。我们应该积极发展 STEM 教育(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和强调创意和思维的培养,还有提高社交能力。
当这一切的进化都让人类无可避免时,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和思维,以让 AI 带给人类的危机减到最低?这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