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之前介绍交响乐的心态一样,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的多妈希望儿子往后对名画有最基本的认识,迫不及待要让他见识艺术的美,也让多妈能借童书(大人的艺术书难消化啊!),恶补一下自身的艺术涵养,免得又闹出马蒂斯小教堂那种遗憾事。
与一个四岁儿讲名画,可能吗?能! Continue reading “共读与名画”
亲子共读经验分享-童书推荐-在家教中文
跟之前介绍交响乐的心态一样,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的多妈希望儿子往后对名画有最基本的认识,迫不及待要让他见识艺术的美,也让多妈能借童书(大人的艺术书难消化啊!),恶补一下自身的艺术涵养,免得又闹出马蒂斯小教堂那种遗憾事。
与一个四岁儿讲名画,可能吗?能! Continue reading “共读与名画”
我有个很快乐的童年,虽然家里除了两个爱啃小说和《姐妹》杂志的姑姑,其他人唯一的读物就是报纸。但我很幸运,中学时期的朋友都是大大小小的书虫,所以我最终在耳濡目染下,还是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我老公看很多书,各种类型的书籍,漫画、历史、政治、文学都看。我问他是怎样养成阅读习惯的。他说:“小时候我老爸在阅读的时候,我就有样学样地捧着一本书坐在他旁边和他一起看。” 请看短片: 爸爸与孩子共读的科学研究发现
就是这句话,让我意识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深远。阅读的好处,大家都知道。每当年度书展举行时看到的总是人头涌涌(去过Big Bad Wolf的人都见识过),卖得最火的永远是童书。书展内父母花钱给孩子买一整箱书,希望孩子多阅读,但为什么走出书展,餐厅等公共场所,我们看到的尽是低头滑手机的父母和小孩呢?说好的阅读好习惯呢?
实际上,随着年龄增长工作压力等因素,加上科技发达,我也是个机不离手的人,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好地看过一本书。给自己的理由也很多,“很忙啊”,“很累啊”等等。但是内心深处,我非常了解自己长期缺乏精神粮食,是不可能满足于社交媒体上的“即食”讯息。
孩子出世后,我才开始接触儿童绘本,实行亲子共读。儿童绘本画工精细、字句简单、故事深具寓意,不仅孩子被吸引,连我也从此对绘本爱不释手。时间久了,孩子固然养成每晚睡前一定要听故事的习惯,而我这个家长也重拾了阅读的乐趣和满足。
根据童书出版商所做的调查显示,受访的6到11岁的72%小孩,他们记得小时候喜欢亲子共读,除了书本有趣以外,最大原因,是因为那是他们与爸爸妈妈美好的、愉快的共处时光。所以,与孩子一起阅读,是把欢乐的元素注入阅读,让孩子把天伦、阅读和欢乐画上等号。日后孩子自然就会爱上阅读,主动阅读。
就这样,多妈胆粗粗地就开了【We Read to Our Kids 亲子共读分享】这个平台,除了介绍好书与共读经验,也希望生活忙碌的父母能借此机会重拾儿时阅读的那份欢愉。
既然白花花的银子已经花在书本上了,请每天再花10-15分钟的时间陪孩子看书吧!
多妈很抗拒让孩子学字卡。
小时候,记得老师会把班上同学都叫到黑板前的空间坐下,然后开始翻字卡让大家学习,当年的中文、英文、国文,除了课本教学,都是采这样的方式慢慢累积生字的。可是年纪大了后,就非常抗拒要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尤其在看到很多补习班的宣传片都在炫耀孩子能认200、300、甚至500个生字的时候,多妈没看到它的好处,只是在想,天啊!这孩子上补习班时是有多闷啊?他/她懂得字的意思吗?他/她会运用字吗?
可是真正开始亲子共读的时候,多妈发现单单靠阅读,是不足以让孩子认识字的。反而,绘本成了很好的辅助工具。比如,我在教他认“工”这个字的时候,会说“工地上的车”的“工”。教每个字都必须能让他联想在生活上或在书本上的接触过的含义。
在网上搜罗绘本时,发现了一套以甲骨文做启蒙教材的字卡。大家都知道汉字是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不象国文或英文,不是用字母拼凑而成的。甲骨文依照物体的特征描绘出来,符合孩子形象认知的特点,因此适合做幼儿的启蒙认字教学。
字卡一面是汉字,一面是甲骨文。毫无意外,甲骨文多多一看大都能记得,但汉字就需要重复很多次。他很多时候看不懂汉字,就自己去翻我手上的字卡,看背后的甲骨文找提示。120个字卡包含自然、动物、植物、工具等初学主题,配合与生活或书本上的字义衔接,多多目前已经看懂超过一半的字卡。
没有要推销的意思,只是分享教字卡的经验,希望能给父母们一些新想法。
有兴趣的父母可以上《小象字卡》的网站http://www.like-chinese.com/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