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首先是个亲子活动,不是一个认字工具。共读能提高孩子的语感,为词汇提供语境(Context)。孩子有所谓的敏感期,先对图画敏感,然后才是文字。况且,孩子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无论是科普逻辑或故事情节)远远超越他们的认字范围,比如,一般四岁孩子的理解能力肯定超过“明明丽丽拍球”。因此,亲子共读的过程其实是不建议全文指读的,这不仅对认字成效不大,更可能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一件苦差而抗拒共读。

这里,我想要跟你分享多多的故事。我也是个普通的家长,也曾经觉得孩子看了那么多书,总能多认几个字吧?所以在共读时我会突然停顿,指着接下来的字让孩子念。这样的技俩重复几次后,孩子就会抱怨,说“妈妈讲!”。几次后我觉得这样打断孩子听故事不好,就停止了。一年过去,共读的时候多多开始会指着某个字念。这种态度的转变,是因为他通过其他学习方式(学校教学、看益智节目、在家玩游戏等等),慢慢建立识字库(和信心),再转移到阅读。这个过程很缓慢,却是自发的。
因此,如果家长希望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我建议利用字卡或游戏方式辅助。在不影响听故事的前提下,共读的时候可以适度指出几个孩子读过的字,但千万别把共读变成一堂语文课。
说到“依赖”,台湾小学老师林怡辰,在《从读到写》中提到家长的疑虑时这样回答:“爸妈的保存期只有十年,孩子在身边央求我们说故事的时间不多,宝贵得很。。。” 所以,家长能意识到这点,就不会担心孩子“依赖”了。她也提到几个方法,比如,选择有对话的绘本,与孩子玩角色扮演,或者故事念错让孩子纠正,或者念到精彩处就停止,让孩子自己自发继续阅读。前两种方法我都用过,有一定的效果,而且可以观察到是不是真的不会念。如果认字不达标(这个标准要讨论又要长篇大论了),建议通过其他学习方式辅助(如上)。
最后以一段在网络上看到的文字与大家共勉:
“我们知道,阅读最终是需要靠文字来呈现。所有那些经典文学,依靠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多彩世界。孩子在进行几年亲子共读以后,在上小学时候应该要过度到自主阅读了。所以说只看图不识字也是要避免的,但是家长要清楚,阅读是目的,识字是手段,是为阅读而识字,不是为了识字而阅读,不要本末倒置,如果不以阅读为结果展现,认识很多字也没多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