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小读书会

开心妈妈悦读分享《当老师真好》

适逢今天教师节,想说分享一本有关老师的绘本,但家里只有那一百零一本《我的老师是怪兽》,之前多妈分享过,我也分享过这本书的故事会活动,现在就不重复了(帖子最下面放链接)。

那不如分享一本大人可以看的好书。黄先炳博士这本书很适合给老师和家长们看,尤其是当父母在犹豫着,在家里要跟孩子以英文还是华语(母语)来交谈,我会推荐你们看这本书,让我们回归母语教育。

《当老师真好》

黄先炳/著

常听老师说:“老师不好当。薪水不高、工作一大堆(尤其是无关教学的文书工作)、现在的孩子不好教、家长难搞……”好像除了假期多以外,真的没什么值得我们踏足教育界。

而外人的看法是如何呢?“当老师好啊!铁饭碗、半天工、假期长、薪水又高、MCO CMCO 不用做又有薪水、面对的是小孩子没有压力……”各有各的看法。

真的真的很少听过这么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当老师真好。”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当老师,应该讲不出这句话。如果不是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也应该说不出这句话。单单因为这句话,就值得我们去敬佩。

黄博士提出了很多他对于现今教育的看法和对母语教育的执着。我们的华小在上华语课,不外是读课文、学生字、构词、造句、听写,总的来说,就是学华语的语法。以为学生学会了生字,会了构词造句,就是在学华语,其实不然。这是学第二语言的学习方法,意思是,如果我们学英语或马来语,用这样的方法是没问题的。可是,华语作为我们的母语,不应当作第二语言来学。我们要培养的是语感,应该注重的是习得。华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是用华语来学习,而不是学习华语。

黄博士年纪不小,却还那么积极带领他的弟子们,在全国各地推动阅读,他们办阅读营、公开课、全国班级读书会……连假期也在为办活动而北上南下。他自称为老傻瓜,待领着大小傻瓜,为教育付出与奉献。幸好有这班傻瓜,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在这儿,祝老师们,教师节快乐!

请点击此处,查看《我的老师是怪兽》绘本内容介绍。

马来西亚原创绘本, 大人小小读书会

一枝独秀本地绘本创作 《等》

农夫的最新作品《等》,在所有本地绘本创作中,一枝独秀。没错,就是那么的好。

“有的人想要时间快转,有的人希望暂停时间。
有的人用了一辈子去等待,有的人连一秒都不愿停留。”

《等》说的是人对时间感受的相对性,以熟悉的生活例子,带着读者细细体会时间有时漫长有时短暂,有时希望时间不要那么快溜走,有时一刻都不能等待的矛盾。

Continue reading “一枝独秀本地绘本创作 《等》”
大人小小读书会

漫画行为经济学《不理性错了吗?》

这不是一本童书,但我和孩子共读了。

这本漫画行为经济学《不理性错了吗?》,内容并不陌生。N年前在大学读过的入门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工作后进修的一些课程,也都有学过相关的概念。当年我为了cognitive dissonance 这个词,背了好几天啊!这是一本精明消费指南,也是一本行销秘笈,让读者了解自己了解人性,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Monalisa翻阅着的当儿,脑海里出现一把声音:这本多多会有兴趣,买回去跟他共读。

内容以小则漫画故事呈现,用心理学解答我们面对的生活情况,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趋向于选择中价位产品?为什么同样的折扣金额,我们在两种情况会做不同的选择? 为什么事实和数据,换个方式表达会差很多?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要凑单拿折扣?为什么有金钱酬劳,反而会降低动力?

因为贴近生活,以漫画故事呈现,孩子果然非常感兴趣,即便他的中文阅读能力不足,繁体字他更看不懂几个,可是并不阻止他尝试从图画中理解。他更知道,只要他要求,妈妈一定会念给他听。

我边读边嘟囔,这里头的小伎俩也很适合用在孩子身上咧!小屁孩听了把书抢过去,自己读。多爸回家后,还现学现卖,换他给爸爸出题,然后解答。

跟之前的《韩国漫画血型书》一样,孩子先被漫画吸引,然后对于一些人性的解析产生兴趣。这两本本是大人的书,对于他来说极具吸引力。我一边读,一边套入我们的经历。因为书中提及的安慰剂(Placebo Effect),还意外让我为之前不得已在孩子面前撒了谎,做出更有底气的解释:为了安抚开始失智的阿嫲,我在孩子面前将一支SebaMed肥皂谎称是医生给的药。

共读次数虽然递减,只要用心观察,聊书的机会比比皆是。

#书本与现实衔接

#盖一座花园养一条书虫

育儿随想, 大人小小读书会, 教育讲座观感

家长,该醒醒了.

如果你这两年对“AI 时代”这个字眼已经麻木,甚至一有人提起就微微想要翻白眼,那ChatGPT就是横空出世的当头一击!

5月20日参加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协会主办的“从ChatGPT谈面向未来的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教育”座谈会,听着场上嘉宾与主持为听众陈述AI发展现状,ChatGPT在学校已然造成的(好的坏的)影响,以及讨论孩子学习模式的不确定性,再尝试探讨学习的意义,我脑中频频出现的关键字,是“淘汰”和“意义”。

2020年底,我读完Yuval Noah Harari的Homo Deus后,非常震撼。因为作者描绘的那个科幻未来,是具有事实根据的。当然正如所有善忘的人类一样,震撼过后,我又回归到柴米油盐的日常。李开复不是已经列下十年内会被取代的职业类型吗?我当时认为,唯有让孩子保有不断求知探索的欲望,在人生中不断循环批判内容、整合资讯和内化知识这个思考过程,才能有机会在未来世界好好生存。

然而ChatGPT这几个月强势的全面性袭击,令所有对科技发展的预测重新洗牌,我才意识到已经没有时间给孩子“备战”,因为战争已经开始了。正当我们还在讨论着如何辨识学生的作业是不是由ChatGPT代劳的当儿,它轻轻松松地又upgrade了一代。先不讨论ChatGPT目前的准确度,如果连整合资讯和表达理解都能以机器代劳,那孩子的学习过程要怎样发生?我们要怎样把它当学习工具使用,而不是当作弊工具?

当什么事情都能让机器代劳,大家都能通过AI画出绝美的插图,谱出动人的音乐,写出丰富的故事时,我们人,除了吃喝拉撒以外,到底还要干嘛?是不是也像Brave New World一样,喜欢就吞一颗Soma躲进梦里的世界就可以了?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我们具备万能的AI后可以做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索,甚至遨游宇宙,我们真的需要80亿人口来完成吗?如果尊重生命是真义,那为什么只有人类的生命才重要?

Google LaMDA貌似有知觉性曾一度引起全世界哗然、Deep learning有着像人类一般的人工神经网络。简单来说,人类已经逐渐不了解自己制造出来的孩子。人类来不及制定法律和政策,为科技发展提供方向和约束,更没有能力及时做出应对(能跟在后面追就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是我们那个,连贯彻改革都困难重重的庞然大物 – 教育体制。

因此一日听下来,要求学校有任何应对ChatGPT的方法,是不合理的。家长要有所警觉,即使不能做到跟上科技发展趋势,至少要明白到,传统上灌输式教育已经、绝对不可行了。ChatGPT避无可避,我们能做的,是尽量让孩子了解它是一项学习工具,而归根究底,就是维持孩子求知的欲望。

写到这里,你可能觉得我是悲观的。更确切一点,我是短期悲观,长远是乐观的。人类走到今天所面对的问题已经复杂到没法以人脑解决。更何况人的判断能力总是夹带情绪、偏见等等本能导致的误差,本来就不可靠(请读Factfulness)。例如,地球暖化这个关系着全人类存亡的问题,或许真的只能仰赖AI来找出答案(也许还可以顺便解答,智人还有啥用处的问题。)。我相信黑暗后的世界是美好的,我只担心这个美好不知道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我的孩子能不能不成为其中一名牺牲者。

如果你还在纠结孩子在学前要有多少识字量,能写多少字,能否背完乘法表,要给孩子灌多少本书,打多少鸡血才能上到好学校,提起废考还一肚子不宵,麻烦你睁开眼睛看看你周围的世界。

大人小小读书会

幸好我重读了《目送》

已经记不起,当年是什么因缘,读了《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我依稀记得那时我步入社会工作不久,或许是某次在台北出差的时候买的书吧,也可能是身边好友推荐的。就那么凑巧,在我记忆当中,人生第一本关于亲子关系和第一本关于父母的书,都来自龙应台。

若干年后结婚生子,我妈妈从我的书橱里翻出《目送》,接着又把多爸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借去读。她说她很喜欢,因为让她想起我外公外婆,还有他们处于那个连她自己也没经历过的动荡时代。

听闻龙应台要来吉隆坡,我想都没想就报名了,顺便给我妈安装app申请会员后,母女俩以书友的身份,带着泛黄的书,去会一会这位作家。

重读《目送》的时候就发现,龙应台对树的描述都非常细腻。在分享会中,台下观众对马来西亚常见的花草树木一问三不知,我突然很庆幸自己坐得很远,头都快缩进肩膀里了。不是吗?万物皆新奇,可我们都视而不见。我连我家门口的那棵大树是什么树我都不知道啊!

我只能用如沐春风来形容,坐在台下(虽然很后面)聆听她分享的感觉。我默默地用手机记录下龙应台的话,日后慢慢细嚼体会,我不着急。

一个照面,一次对话,一段留下烙印的经历。

后记:其实当晚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出外手机不离身的老妈,在大塞车的路上告诉我忘了拿手机,没手机等于没了入场劵。

我以极快的速度发飙,冷静然后释怀。最后决定让我妈用我的票入场坐下,我则做好心理准备全程站着看。后来幸好在后面坐下了,虽然看不清楚荧幕。签书和合照的任务就交给我妈,她还会跟龙应台说,看书看到半夜一点咧!因为她没手机,我必须在别人嫌弃的眼光下插队从后面跑到前面去,把我的手机递给工作人员,不停地解释。

最后母女俩满足地离开,一人牵了一本书回家。我想,幸好重读了《目送》。。。

龙应台马来西亚诚品签书会

2023年6月9日马来西亚诚品书店

路邊有一棵樹 | 讀者見面會

妈妈跟龙应台说:“我看你的书看到半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