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马来西亚的PISA成绩一向来兴致缺缺。阅读能力、数理能力表现如何,反正闭上眼睛也能猜出个大概。但是最近在搜查资料的时候,无意中发现2018年PISA还有一项“国际素养”Global Competence的测试,那才叫人看得心惊胆跳:一个以多元文化为荣的国家,所教育出来的15岁学生,在64个测试国家中,全球课题醒觉排名60 ;尊重他人文化排名54。这中间应该要做何诠释,姑且留白让大家思考。
我比较关注的是,科技与商业发展让地球人跨越地理限制,建立了唇齿相依的关系。今天,大家都深切感受到全球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课题,如环保、移民、种族主义、贫富悬殊都不能置身事外,然而我们是否有尝试了解与关心这些课题?身为家长我们要如何先自我检讨,如何避免孩子踏上视野狭隘,对国际社会重大课题漠不关心之路?
PISA在国际素养的报告里有特别提到:喜欢阅读且阅读能力良好的孩子,在世界观和文化差异方面都持有比较正面、开明以及包容的态度。现在看来,如果国家教育还顾不上这块,那家长必定要在家里补上,通过阅读,灌输正确的观念,并找到与孩子交流讨论的契机。
《世界中的孩子》内容介绍
《世界中的孩子》是我在一年前买下的套书,一共有四本:
- 为什么会有贫穷与饥饿?
- 为什么会有难民与移民?
- 为什么会有种族歧视与偏见?
- 为什么会有国际冲突?
这套书并不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它更像是个循循善诱的老师,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解释给小读者听,什么是种族主义?什么是不宽容?谁是难民?什么是战争?什么是恐怖主义?学校里可能面对的情况,怎样面对,可以做些什么等等,再配合符合主题内容的插画,尽可能呈现一个完整的画面,让孩子理解这些复杂的课题。
出版社的建议是5-8岁亲子共读,9-12岁自主阅读。由于这些课题相当复杂,我个人并不建议在孩子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体会时,就跟孩子共读,时机很重要。
多多今年7岁,我选择先共读第3本,种族歧视与偏见。原因是,孩子在学校已经接触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同学。每当问起关于同学的事情时,为了要区分班上同学,他会描述同学的外表:A同学是X国家的人,他皮肤黑黑头发卷卷;B同学是XX人,跟我的C老师是一样的。孩子会辨识会观察,如果他说他分不出每个人外表上的区别,那才叫人担心。但仅仅如此而已,完全不影响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
种族主义,绝对是经过大人长年累月不经意地影响才形成的。我无法阻挡同伴、大人、社交媒体的种种不良示范,但我能通过阅读,给他打个预防针,让他知道有这样的社会面貌,怎样才是正确的观念与态度。同时,借这个机会检讨自己所谓的“阅人”经历,是否也隐藏着偏见而不自知。
其他三个主题:贫富、战争与难民,等时机成熟,自然会拿出来跟孩子一起阅读、讨论。
(注:PISA在国际素养这个课题上有非常详尽的数据与分析,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ducation/pisa-2018-results-volume-vi_d5f68679-en。
https://gpseducation.oecd.org/CountryProfile?primaryCountry=MYS&treshold=10&topi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