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开心妈妈
不懂大家对教改有什么想法吗?21世纪学习技能、全人教育、翻转课堂、工业4.0、PISA国际评鉴……如果想了解更多,家长们除了多阅读以外,没有别的捷径。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由潘永强主编的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套书里的第四本书《能力·素养·创造力——教育改革如何可能》。
我之前看了关于小学教育那本(一针见血的文章看得我忧心忡忡),对于教改也有了一些概念,所以在看这本书时,内心所受到的冲击是没有那么大的。
平时,我大多只注意小学教育的课题,因为那是跟我有最直接的关系。看了这本书,让我知道马来西亚教育还有其他很多的挑战。因为我国的独特文化,导致在教改的路上需要面对更多“非教育课题”的阻碍,进而把教育的本质扭曲了和模糊了原本该改革的重点。要排除这些困难,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
21世纪技能的概念是来自美国,核心技能分为四大类:(一)读写算;(二)学习与创新技能:明辨、沟通、合作、创新(即所谓4C);(三)资讯、媒体、科技技能;(四)生活与职业技能(统称软技能)。而亚洲国家也各自按本地社会与文化的特点,设计出教改的框架。不难发现,都是把传授知识,转到培养能力,也就是提高个人的内涵修养,注重学生的素养。

傅老在其文章指出大马现今的教育弊病,细谈孔子的以“仁”为本的教育理念,希望我国教育能够回归“仁本教育”,即以“人”为本,而为人以“真诚”为本。健全人格来自身、心、灵兼顾的健全教育。而健全教育是指:一个人的人才、人格与人文部分的培养。我们应该检讨,现今的学校有做到这三点吗?很多家长把培养人格也外包给学校,而学校只注重人才培养,没有给予人格和人文的教育。我们(各单位包括家长)是时候反思……
教育改革是个漫长的社会工程。只有让整个社会(不只是教育部和学校)了解全球的教育趋势,我们国家也不能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对教育进行改革,那教改才会看到成效。要在教育改革路上取得成功,需要全民的参与。要改革,不只是靠政府、学校和老师,家长们也应该也应该去了解整个教育的趋向,才能全力配合学校和老师。
总结来说,教育的改革不是说老师不必传授知识,也并不是说现有的教育模式一无是处,而是不该只传授知识而忽略塑造孩子的人格;不能只注重和教导考试技能(应试教育) ,应该要转向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我们应该慢慢加入一些符合现代需求的元素,培养学生们的软技能。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热爱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早前看到一则SPM考生丢书去河里的新闻,如果在这十多年的教育里,让他们厌恶学习,那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要怎么进步呢?人生漫漫长路,他们要学的东西可多得是!
后记:我们几个妈咪曾讨论教育改革这话题,多妈还开玩笑说亲子共读是教改的推手。多妈的这句玩笑,我很认同。因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能成为终身学习者,而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是最接近这个目标的途径。那你们说,亲子共读是不是无形中成了教育改革的推手呢?
【马来西亚教育大未来套书的第二本《迟缓·停滞·低素质——迷路的中学教育》和第三本《臃肿·功利·集权化——压力下的小学教育》读后感可以到“亲师阅读加油站”群去看看】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59733775630309/?ref=share